爱,恨,如同天地间最为平凡的尘埃,亦如星辰中最为璀璨的光辉。信仰爱,是相信它拥有变革的魔力,是坚信它是不朽的盼望,是认定它是幸福的舵手……爱,形态单一,却衍生出无数的称谓:如山之重的父爱,似水之柔的母爱,像灯之明的师爱,若手足般的友爱、同学之情……无论这些称谓如何流转变化,其根本都只是源于纯粹的爱。因爱我们,父母以无私的呵护滋养我们的成长,无索求地奉献;因爱我们,老师们如春蚕般吐尽最后一丝,似蜡炬燃尽最后一滴泪。因爱我们,朋友们如影随形,伴随左右……这些深沉的爱,难道还不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?无需探究他们为何如此深情地爱着我们。爱,无需理由,若硬要赋予一个理由,那便是最美妙的理由——爱本身。深知身处爱河,我们何不将爱意流淌得更宽广?让亲朋、师长、同窗、父母,以及周围每一个人,都能感受到我们那浓烈而真挚的情感。爱,应坦然流露,大声宣告,无需羞赧。
许多人或许会将“恨”视为负面情绪,而我却持有异见。在我看来,恨往往源于更深沉的爱。正如古语云:“过犹不及。”恨与爱,虽对立,却共生。恨,有时不过是爱之极处的曲折反映。
舜,被赞誉为明君,他不仅是能让尧帝放心将女儿托付的佳婿,也是令娥皇女英痛哭流涕的英俊君子……他的成就离不开他的继母。自从继母出现,舜便如堕烈火炼狱。他的继母对舜的所有冷酷,无不源于对舜父深沉的爱,对自己儿子的护犊之情。她恐惧舜夺取她在舜父心中的位置,因而千方百计欲将舜逐出。舜或许洞悉这一切,或许懵然不知。然而,无论知情与否,他都在继母严苛的砥砺下,锻造出更卓越的自我。他终成民众心中的贤君,彰显了男子汉的韧性。在这隐形的爱中,舜成就了自我。所有的恨,终归源自爱——当然,世间亦有纯粹的恶恨,那是心灵深处的阴暗,是虚伪的丑陋。爱,终究胜过恨,哪怕只是一笔之差,这一笔,却至关重要,凝聚了人生的精华。